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皮影的雕鏤藝術

刻鏤影人的行業,南宋時臨安已有,當時先為素紙刻鏤,後為彩色羊皮刻鏤。現在最普通的是驢皮刻鏤的影人。  

  一般影人的頭面稱頭楂,多採用側面刻鏤五分臉,使用通天鼻樑,除眉、眼、口外,全部鏤空。影人頭楂的色彩分為紅、綠、黃、白、黑五種。以淺深濃淡、勾勒烘染的手法,表現不同的人物的形象和性格,異采紛呈。

  這種獨特的專人專臉,花紋成套,眼神變化的表現方法,使其用燈光映照在影窗上,極為鮮明動人。

  人物頭楂顏色,標誌著不同性格。如「三國」戲中,關羽畫紅臉、臥蠶眉、丹鳳眼,表現其英武正直忠義千秋的英雄性格。綠色則表示勇猛、善戰,《鐵丘墳》中的程咬金,《五峰會》中的暴虎,都勾綠臉。影人頭楂向來不用藍色,有藍臉者,皆以綠色代替。黑色表現鐵面無私性格,如包拯就塗黑臉,也表現人物的憨直,如《珠寶釵》中的尉遲大海,就勾黑臉。黃色多用在神怪戲中,如二郎神楊戩,就畫三隻眼,勾黃臉。白色一般表現奸臣凶人,如《西宮判》中的龐太監,勾白臉帶橫線、濃眉、吊角鬥眼。眉心點紅痣,象徵他專橫陰損,心術不正。《盜仙草》中的鶴童,在臉譜中刻一尖啄,鹿童刻一鹿首人身,更為形象。江河湖海中的水卒,魚蝦刻魚或蝦形頭楂,鱉雕鱉形頭楂,龍王必刻一龍頭。

  據說影戲的頭楂由唐代的代面演變而來,經過吸收融合,或誇大或縮小,或化繁為簡,以虛代實,或寫實像形,創造了各種人物形象,成為中國獨有的一種工藝美術品。

  一般影子戲班都保留有影人頭楂和影人戳子(身子),甲級班有影人戳子200至300件,頭楂約為1000到3000個。乙級班相應就要少些。

  影戲刻鏤藝術,從材料的選擇、加工,到具體操作--刻鏤、上色,形成一套極為完整的工作程序,有的老藝人還將雕鏤技藝總結為口訣。劉慶豐先生記錄的孫兆祥老藝人的藝訣就很有意思。對驢皮的使用,總結為:

  「一張驢皮寬又寬,使用起來選擇嚴。肋邊骨處最透明,刻出頭楂色鮮艷。屁股皮張易回捲,雕鏤影人不平板。脊背適合刻帷幔(刻桌、椅、大帳等),脖皮用在車馬船 (刻馬、刻虎、刻車)。大刀口、小刀口,刀口犀利要直走,裡裂外斜最禁忌,亂加飾物俊變醜,順茬作出能直立,橫茬刻完卷又偏。鼻直眼尖帥盔尖,斜行一線尖對尖。嘴角眼角要相對,刻出影人笑微微。」

  清末民初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鏤刻藝人,他們的作品在世界一些著名美術館裡都有保存。
返回列表